随着毕业季临近,一场场校园招聘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交媒体上,求职者晒简历“求指导”、分享“上岸”笔记、组建“面经”互助群……“大学生就业”话题浏览量和讨论度不断攀升。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人社局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青年的求职需求,以政策为舵、服务为帆、创新为桨,在破解困难毕业生就业难题中探索出一条特色帮扶之路。2024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3.52万人。
政策为舵 暖心护航
化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徐星瑶,是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人。短暂就业后,因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她选择辞职,留在武汉。
2024年9月,远安县人社部门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徐星瑶存在就业困难问题,专门组建“人社服务专员+社区网格员”帮扶小组,上门核实情况并为其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点对点向她推送了当地的岗位信息和政策清单。
得知家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徐星瑶决定回乡试试看。通过“岗位推荐+见习补贴+生活补助”,她被推荐至湖北航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见习,期间获得15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助及36个月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经过3个月见习考核,她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转正为技术研发人员。“目前从事的工作跟所学专业相关,比较稳定且离家近,这让我挺安心的。”徐星瑶说。
政策引路,暖心护航。近年来,宜昌市人社部门大力实施“政策找企”“政策找人”,加大“直补快办”力度,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激励促进效应,2024年落实小微企业吸纳社保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补贴资金655万元,促进更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
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当地利用招聘活动、宣讲会、“就业大讲堂”等契机,宣传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2024年落实各类补贴资金2753.25万元。
服务为帆 精准帮扶
因肢体残疾导致行动受影响,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易威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得知这一情况后,宜昌市人社部门联合市残联为其建立“就业服务档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岗位适配评估”,定向推荐至宜昌市环境监测中心。针对其行动不便问题,协调企业改造办公环境、配备辅助设备,并安排资深工程师“一对一”带教。
经过6个月见习,易威以优异表现通过考核,成为了宜昌市首位残疾人环境评估技术员。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还有一群团结友爱的同事,易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对未来也充满期待。
为解困难毕业生就业难题,宜昌市人社部门通过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与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对接,将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落实就业援助帮扶政策,分门别类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当地人社部门通过实施“网格+人社敲门行动”,强化“1311”服务(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培训机会、1次就业见习机会),联合基层社区,深入困难毕业生家庭入户走访,了解其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先推荐岗位信息、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对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并持续关注就业动态,定期进行回访,健全全链条闭环服务。2024年,宜昌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服务率100%、帮扶就业率达97.85%。
创新为桨 奋楫启航
“大学生创业不容易,如果没有人社部门的帮助,我的轻食店不可能发展这么顺利!”毕业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林,大三时在校内创办了一家轻食店,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准备再开几家分店,但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正当一筹莫展之际,小林听说学校建立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不仅能指导大学生找工作,还有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林成功申请了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解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据悉,宜昌市西陵区聚焦辖区高校资源富集这一突出优势,将高校就业服务站融入创业孵化,重点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扶持、职业规划、职业指导、人才测评、简历诊断、校园招聘等精准服务。
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新模式,宜昌市人社部门依托全市16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供岗位征集、岗位介绍、职业培训、政策落实、劳动维权等服务,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引进手工花、童装等手工工作,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近便捷就业。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举办招聘活动628场,累计发布岗位信息11.4万个,解决企业灵活用工2.2万人,调解劳动关系902人。
此外,宜昌市人社部门还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特色服务活动,如开展“万名学子宜昌行”“宜昌学子看家乡”“就业嘉年华”等职业指导体验及实习实践活动,组织“一产一策”“一专业一招聘”等“小精专”招聘会,通过各类创新举措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提质增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在宜昌高质量充分就业,书写青年人才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新篇章。